共青团吉林农业大学委员会
详情
思想引领  
院士开讲啦——聆听李玉院士讲述科学与人生

2016年,教育部关工委组织开展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。2020年7月,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,以在线党课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分享治学做人、敬业报国、追梦筑梦、奋斗圆梦的故事和感悟,用亲身经历为在校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鲜活、富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。

 

 

 

 

李玉,男,1944年出生,山东济南人,汉族,中共党员,中科院理学硕士,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,中国工程院院士,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。吉林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,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、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,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科学家、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,《菌物研究》主编,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(管理)专家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、国家教学名师、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、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。
 

 

Q

主持人:李院士,您在大学顺利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家很远的东北工作,那个时候有没有其他选择呢?后来在东北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呢?

李玉院士:

 

实际上,我是1966年大学毕业,因为文化大革命,耽误了一年多的时间,1967年才开始毕业分配,之后我就来到了东北的农村,在吉林西部的风沙干旱地区—白城工作了十年。实际上,因为我是独生子,本不应该远离家乡,但是我总觉得毕业之后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,为党、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。所以我就到东北来了,当时是在东北农科站工作。后来人事处的领导说,当前这里还是乱,你不能留在这,除了咱们东北农科站,还有白城九站。反正当时也不知道吉林省是什么情况,就答应了他这个要求,到白城去了。

后来遇到一位水利厅的老同志,他听说我要去白城之后,就提醒我说,上白城啊,那你就准备三样东西吧,准备一个口罩、一个帽子和一条纱巾。我问为什么呢?他说那个地方年年干旱,风沙漫天,一年到头两场风,从春刮到冬,所以说你要没有这套东西,就别想在那儿工作了。

之后,我就坐上了北上的火车。火车开动之后,我才开始明白,为什么那位老同志说,那边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。我看到沿途的房屋越来越矮,房子越来越少,完全一片荒凉的状态。现在来看,到艰苦的地方去,绝对不是一句空话,也绝对不是能仅凭着我的一股热情就能实现锻炼的。

在白城工作的几年里,我每年都下乡,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三有公社。当时,可以说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里面,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。如果说我想把一切献给党,真正为农民做点实事,要首先做农民的朋友,这也是筑牢初心的一个起点。所以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,虽说生活条件不好,吃的也不好,劳作也非常累,但是在那个情况下,我仍然没有忘记我自己的专业,我把很多品种拿到青年队去,拿到山里的试验站去进行试验,作了很多的比较。当时,过春节我都不回家,我领着全体知识青年在户里过节,把周围当地的青年家长也请到户里一块过年。支起杆子把红灯笼挑起来,我和他们开玩笑说,威虎山吃百鸡宴,咱们可以吃百鸡蛋宴,大伙在一块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春节。当时我并不觉得条件艰苦,而是觉得在这个环境下能够塑造自我,在这个环境里能够锻炼自己。

在那里工作的十年,也是我人生中不平凡的十年。在这个环境中,我实践过、奋斗过,挥洒过自己的汗水和泪水,应该说是非常宝贵的。

以上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,在艰苦环境中如何能够筑牢你的初心,如何能够树立你的远大目标,一往直前的去工作、去努力、去磨练自己,在磨练中去锻炼自己,收获在奋斗中得到的意志和知识。

 

 

Q

主持人:李院士,近些年来,您一直致力于菌物的研究,正是您日复一日的坚持,使我们国家的菌物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对菌物科研做得如此专注、爱得如此深沉呢?

李玉院士:

 

1978年的时候,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只有5.7万吨,而到了2018年,通过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,已经达到了4000万吨,也就是四十年的时间增长了七百倍,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速度,使我们中国在食用菌的产量上保持了世界领先,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。这个产量虽然保持领先,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还落后于一些世界发达或起步较早的国家,所以我们团队的梦想就是尽快实现中国食用菌的强国梦。

 

研究的菌类范围,如果说大,就是所有的菌类全都要去做。但其中有一个菌群,叫黏菌,它的营养阶段像动物一样,可以爬行;它的生殖阶段是静止的,又像植物一样,类似一个静止的小蘑菇。它是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一类生物,我主要是研究这一类。

1978年,我考取了咱们国家著名的生物学家周宗璜教授的硕士,是咱们国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从法国回来的洋博士。1928年,从中央大学毕业之后,一直到1935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回国后,一直从事菌类研究。后来辗转来到了吉林农业大学,那个时候,很多老师都和他推荐说,你应该招这个学生,这个学生非常优秀。我记得第一次见他,他抱着我的胳膊就说,欢迎你来,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团队,希望你能够跟着我一块儿把这项工作做好。之后我就一直跟着他读完了硕士。但不幸的是,在我硕士毕业前夕,周先生突然就去世了。周先生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,你一定把这份工作做下去。

所以,当我做这个领域十年之后,我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时候,最后在陈述还剩下20秒左右的时间时,我说了一句话,在今天这个场合,有一个人不能出现,他就是我的导师,是他把我领进了这个学科的大门,教给了我去怎么研究这个工作。所以,我很希望能够通过今天我所做的工作,得到大家的认可,能够告慰我导师的在天之灵。

现在回想起来,这项工作应该说我跟对了老师,我选择对了方向,也真正能够使我践行为党、为国、为民做些贡献的初心。

后来因为这个学科,我留在了吉林农业大学。虽然老师说,你能做就做,不能做你就走,但我还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,真正用自己的行动,来许诺曾经践行初心的目标。当时我的学生说,老师这种条件,我们能做什么东西啊?我说,你要坚定信心,居里夫人怎么样?一口大锅都能够获诺贝尔奖,我们现在不比一口大锅强多了吗?我一直想把菌物学科建设起来,要成为中国一个全新的、全世界没有做过的学科,在产业上要实现我国的强国梦。所以这个学科,在吉林农业大学当时的条件下,我把它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最完整的教育体系,就是包含专科、本科、硕士、博士、博士后完整的教育体系。尽管国内有其他院校曾经办过很多食用菌的班,但他们不知道菌物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体系。所以在这上面,我实现了这个完整教学体系之后,我的毕业生,包括博士毕业生,这里都培养了出来,也走向了社会各界。

后来,国际上很著名的专家都上这里来和我进行合作,就证明了我在国际上的影响。我曾经担任了两届中国菌物学会会长,现在是国际药用菌学会的会长。最近,国际上很多的著名科学家也都希望过来做柔性引进人才,参与到我们这个团队的工作中。

我一直说,我们的这个团队,要以实现中国食用菌的强国梦作为自己的初心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陕西柞水央企扶贫项目:小木耳,大产业之后,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这方面的信心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不应该躺在原有的功劳上,而应该不断的创新,不断的推出新的成果,不断为科学做出新的贡献。所以前两天有个记者说,您作为一个菌类科学家,您做的贡献如此之大。我说你叫我科学家,我受之有愧,我真的不是科学家,我就是一个农民,是一个种蘑菇的农民,也就是老菇农。实际上我很希望很多的农民能跟着我种好蘑菇,卖好价钱,通过蘑菇来致富,通过我们的科学成果真正指导这个产业,出现新的局面。攀高峰不是一个人攀高峰,不是一篇文章攀高峰,而是要真正用它落地的这个成果改变当地的面貌,所以说我在办学过程中,一直也在坚持这个理念,吉林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就叫做: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!

 

Q

主持人:李院士,后来您所带领的团队荣获了“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团队”称号,这也算是对您工作的高度认可。那您能跟我们聊聊当时你们是如何从菌物研究转变成菌物扶贫的呢? 

李玉院士:

 

不忘初心,就是在你能够为民为国、为党为国、为民服务的过程中,让科技能够更加闪光,更加做出一些让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的,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。实际上,从扶贫这个角度和大家来讨论是最好的方向。

今年,是一个交汇点,是第一个一百年开始倒计时的交汇点,也是我们这个脱贫攻坚和实现美丽乡村梦想的一个交汇点,是我们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等各方面的一个交汇点,所以这个时代性非常有特色,非常明显。那么作为一个决心要为党贡献一生,为党做贡献的一个普通党员来讲,如何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让它散发出更好的光芒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,也是一个奋斗终生的目标。

首先,脱贫攻坚的下一步是美丽乡村建设,其核心内容是要让老百姓有幸福感,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最根本的就是吃得健康、延长寿命、提高生活质量,而这些需要依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产业。我们希望把食用菌产业发扬光大,通过深加工让产品走向全世界,让这一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其次,在目前大健康产业过程中,应该说给食用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。实际上,菌类从本身来讲,它是吸收营养的,很多的成分在其他东西里都没有,所以说现在证明了很多的菌类、菌物药是人们健康生活中一些首选。

最重要的是食用菌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,大家都非常认可的一个产业。民以食为天,首先要吃好,吃出美味,吃出健康,这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核心。食用菌,恰恰能够实现这个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 

 

 
 

 

李玉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

 
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;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农业是国之根本,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,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。农业高校肩负着兴农报国的重要历史使命,吉林农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前途紧紧相连。新时代、新农人,新农业大有可为!希望吉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们,要秉承明德崇智,厚朴笃行的校训精神,坚定强农兴农、献身三农的人生志向,积极投身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洪流中,努力成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,乡村振兴的引领者,美丽中国的建设者,为打造全球农业生命共同体贡献你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 

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2002-2020 共青团吉林农业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